唐林涛
博士 副教授
1995年7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5年至1997年在北京工业设计中心任设计师,参与多个项目的设计工作并屡次获奖;1997年9月考取北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系硕士研究生,2000年4月毕业并获得工学硕士学位;2000年4月至2001年9月在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任高级设计师;2001年考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师从柳冠中教授研究设计方法论,期间,于2003年3月至8月以交换博士生身份在德国埃森大学人机工程与设计研究所学习,2004年7月获得艺术学博士学位;2004年7月至2006年6月在清华美院做博士后研究,课题为生活方式研究;2006年7月出站留校任教至今,教授课程为造型基础、设计程序与方法、材料结构与工艺、产品设计等,期间,于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获得德国洪堡基金会“总理奖学金”,赴德国斯图加特美术学院与达姆施塔特应用技术大学研修15个月;2010年3月起任清华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设计策略与原型创新研究所副所长;同年5月兼职中关村设计产业协会副秘书长。
研究方向:
设计思维与方法
设计社会学与生活方式研究
学术主张:
通过研究做设计比如IDEO、苹果公司的设计过程中就有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的参与,这些专业人士在全部的过程中发表意见。其实,实践与研究之间并无明显的界限,只不过是一个整体的两端而已。
在设计研究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上,一般的观点认为研究提供知识,而实践使用知识。但这样的观点人为的拉大了二者之间的距离。现实的情况表明,研究不仅仅提供知识,研究本身也是一种设计,也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德国、日本的一些大学,或从事商业性设计顾问咨询的研究机构,与大公司合作就某一问题展开深入的、长久的研究工作,这样的研究有明确的目的指向,完全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展开的。这就不同于纯粹科学以发现“普遍规律”为目的的研究。另一方面,设计实践中往往也融入研究的成分。
不管是理论的、应用的还是基础的,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很显然的:为了更好的设计实践。因此,我们不该人为的对立这两种工作。尽管从事研究与实践的人群开始出现了分化,而他们的工作内容却有着实质的类似性。设计师说Design
as research,而设计研究者说Research as design。这说明了设计活动中研究与实践实际是连续性的,是一体两面。
学术成果:
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工业设计作用的调研分析”,与香港理工大学合作研究项目;
2004年
“筷子---亚洲饮食文化研究”,与香港理工大学、韩国KAIST大学、日本筑波大学合作项目;
2005年
参与柳冠中教授负责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项目“‘系统设计方法论’是知识结构型、综合型、创造型人才素质教育的基础”;
2005年
参与柳冠中教授负责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思维方法与设计方法论研究”;
2007年
参与清华大学“985工程”二期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建设“中国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策略研究”,负责三个子课题之一:艺术设计相关产业发展策略研究;
2006年
唐林涛:《工业设计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5月,ISBN 7-112-08560-8
2007年
德国洪堡基金会(Alexander von Humboldt
Foundation)“总理奖学金”(German
Chancellor
Scholarship)高级访问学者;
2008年
奥运中心区路灯“飞翔”获得08中国工业设计红星奖“至尊大奖”。
2012年 《照明工程学报》2012年第4期
发表论文:知识整合基础上的半导体照明“原型创新”,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设计》杂志社、获中国工业设计发展十年优秀学术论文奖,《拉风系列垂直对流路灯》产品设计获2012中国工业设计红星奖
教学情况:
所授课程:造型基础、设计程序与方法、材料结构与工艺、产品设计
从2006年开始统计,共担任本科课程800多学时,协助柳冠中教授指导研究生精品课“设计方法论”100多学时,辅助柳冠中教授培养研究生6名(已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