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考研网    |    中国艺术设计留学网 个人考研测评 登录 | 注册
专业课程 新闻传播学 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技术 工业设计 公共课程 英语课程 政治课程
官方讯息
北京邮电大学2016年硕士生入学考试自命题科目考试大纲



617传播学理论

一、 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传播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传播学的研究对象   2、社会信息系统的特点与运行    3、人类传播活动的历史和发展

4、传播技术的迭代更新  5、传播的结构与模式     6、人类传播的符号

7、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与象征性社会互动      8、人类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

9、系统模式下的社会传播结构    10、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   11、人际传播的动机

12、人际传播的特点与社会功能    13、群体传播和组织传播   

14、大众传播的定义、特点与社会功能    15、大众传播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16、大众传播的受众与社会影响        17、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18、传播媒介的性质与作用      19、国际传播与全球传播

20、媒介类型、媒介内容与媒介文本    21、媒介结构、秩序与问责

22、媒介效果的过程与模型     23、传播学研究的历史演进

24、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派     25、传播学研究的方法    26、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

27、网络文化的概念     28、国内外网络文化研究概况     29、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与特点

30、网络时代的社会交往

三、 试题类型

1、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为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

618设计理论与创作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设计理论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设计史》、《设计方法》、《设计概论》、《人机交互设计》等这些理论知识中基本概念与方法的掌握情况,还要考察对于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即创作内容。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2、答卷方式:闭卷笔试和设计(所带用具:钢笔、铅笔HB、B各一支、色铅笔或马克笔一套)。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1)设计概论及设计史(笔试)50分

2)人机交互设计 (笔试)50 分

3)设计方法与分析(笔试)50 分

第二部分 考试要点及题型

一、考查要点

1、设计的概念与基本原则;  2、工业设计的概念、领域;    3、设计史上的重大事件及设计风格与流派;同

4、设计中的哲学问题;  5、工业设计中的美学概念及美学要素;   6、信息时代的设计;

7、创造性思维及创新方法;  8、系统设计思想及方法;   9、商品化设计思想及方法;

10、人性化、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的设计理念;    11、设计调查方法;

12、设计评价与方法(包括作品认知与分析、对设计现象的分析);

13、人机交互设计:概述、人与机(广义的)的功效因素、人体测量参数、显示器与控制器的造型设计、人的感知、心理与特征、人机界面等

14、现代设计的形成及发展,当代最新设计思潮,Design thinking.

、题目类型

试卷题型及比例

 1、客观题(单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占50%左右

 2、主观题(设计论述题、创作题等)--占50%左右

艺术专业硕士的考试将侧重于考查学生的创作能力,设计分析会减少。

要求考生以自己的理解进行解答,可以有独特的视角,考察其知识面。此题考察重点在概念理解是否清晰,论证是否充分、详实,结构是否逻辑、严整。

 

619基础日语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目的和要求

  1. 、考试目的:考察考生是否具备完成日语专业硕士学位所需要的日语水平。
  2. 、考试要求:要求考生系统地掌握日语语法知识;认知词汇达10,000个,熟练应用
  3. 6000个及其常用搭配;具有较高的阅读、翻译、写作水平。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 、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2. 、答题时间:180分钟
  3. 、考试分数:满分150分

第二部分  考查要点

 一、考试题型及比例

(一)词  汇      40分

(二) 语  法      30分

(三) 阅读理解    30分

(四) 翻  译      30分

(五) 写  作      20分

二、试卷内容具体描述

     第一部分  词汇部分:共40分。

此部分考察日语汉字和日语假名,测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在日语词语的读音、书写、意义、应用等方面的实际能力。

第二部分  语法部分:共30分。

此部分测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运用语法构造句子的能力。试题涉及到用言活用形及时、体、态的用法;各类助词、助动词及补助动词的用法;形式名词的用法;常用副词、接续词及接续助词等常用语法,以及各种句型及惯用型的用法。

第三部分  阅读理解部分:共30分。

试题会有3--5篇短文。这部分测试的目的是考查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

第四部分 (翻译部分(日译汉/汉译日):共30分。

按照试题要求翻译短文或句子(日译汉/汉译日)。此部分是考查考生的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第五部分 写作:共20分

    命题作文,字数大约600字左右。要求短时间内完成一篇小短文。此部分是测试考生的语言实际综合运用能力。

 

620数字媒体理论与创作

第一部分 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本科目面向数字媒体方向,主要考察考生对于《艺术史》、《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视听设计》等这些理论知识中基本概念与方法的掌握情况,同时考察对于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与创作能力。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2、答卷方式:闭卷笔试和创作。

3、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1)数字媒体技术与艺术(笔试) 70分

2)视听设计(笔试)30分

 3)创作(笔试)50 分

第二部分 考试要点及题型

一、考查要点

1、媒体的概念和特征;   2、科技、艺术与数字媒体;  3、镜头、银幕和屏幕;   4、艺术史上的重大事件及风格与流派;

5、电影的技术革命与电影形式的发展;   6、数字媒体与信息化设计;    7、数字媒体与交互内容设计;

8、数字影视节目的制作、编码、传输、接收和显示技术;    9、电影镜头画面设计;   10、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内容设计;

、题目类型:

试卷题型及比例

1、客观题(选择)--占15%左右

2、主观题(简答题,创作或论述题)--占85%左右

 

801通信原理

一、考试要求

    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考试内容

1、预备知识

希尔伯特变换、解析信号、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随机信号的功率谱分析、窄带平稳高斯过程。

2、模拟调制

DSB-SC、AM、SSB、VSB、FM的基本原理、频谱分析、抗噪声性能分析。

3、数字基带传输

数字基带信号,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分析; 

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匹配滤波器,误码率分析; 

码间干扰的概念,奈奎斯特准则,升余弦滚降,最佳基带系统,眼图;  

均衡的基本概念,线路码型的作用和编码规则,部分响应系统,符号同步的基本概念。

4、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信号空间及最佳接收理论,各类数字调制(包括OOK、2FSK、PSK、2DPSK,QPSK、OQPSK、MASK、MPSK、MQAM)的基本原理、频谱分析、误码性能分析,载波同步的基本概念。 

5、信源及信源编码

信息熵、互信息;哈夫曼编码;量化(量化信噪比、均匀量化),A率13折线编码、TDM。

6、信道及信道容量

信道模型,信道特性及其对信号传输特性的影响;多径衰落方面的概念(平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时延扩展、相干带宽、多普勒扩展、相干时间);

信道容量(二元无记忆对称信道、AWGN信道)的分析计算;

7、信道编码

信道编码的基本概念,纠错检错、汉明距离

线性分组码,循环码、CRC;

卷积码的编码和Viterbi译码 ;

8、扩频通信及多址通信

沃尔什码及其性质;

m序列的产生及其性质,m序列的自相关特性;

扩频通信、扰码 

三、试卷结构

填空题,判断题,计算题,画图题等。 

 

804信号与系统

一、基本要求

  1. 、掌握典型确定性连续和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和运算方法。
  2. 、掌握连续和离散时间系统的分析方法,系统响应的划分,系统的单位冲激(样值)响应的定义和求解,利用卷积(卷积和)求系统零状态响应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1. 、理解信号正交分解,掌握周期信号和非周期信号的频谱及其特点、傅里叶变换及其
    1. 、掌握信号的拉氏变换、性质及应用。掌握连续时间系统的复频域分析方法、连续系
    1. 、掌握z变换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掌握利用z变换求解离散系统的差分方程的方法、
    1. 、掌握信号流图的概念、系统的状态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连续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3.  

二、内容

  1. 、绪论

信号与系统的概念,信号的描述、分类和典型信号

信号的运算,奇异信号,信号的分解

系统的模型及其分类,线性时不变系统,系统分析方法

  1. 、连续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微分方程式的建立、求解

零输入响应和零状态响应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

连续卷积的定义、物理意义、计算和性质

  1. 、连续时间信号的频域分析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典型周期信号的频谱结构,频带宽度

傅里叶变换的定义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时域抽样定理

  1. 、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拉氏变换的定义,收敛域,拉氏逆变换

拉氏变换的性质

复频域分析法

系统函数H(s),系统的零极点分布对系统的时域特性、因果性、稳定性和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

  1. 、连续时间系统的傅里叶分析,傅里叶变换应用于通信系统

利用系统函数求响应,滤波的概念和物理意义,无失真传输,理想低通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调制与解调,希尔伯特变换的定义,利用希尔伯特变换研究系统函数的约束特性,从抽样信号恢复连续时间信号,频分复用与时分复用

  1. 、信号的矢量空间分析

信号正交分解

任意信号在完备正交函数系中的表示法

帕塞瓦尔定理,能量信号与功率信号,能量谱与功率谱

相关函数,相关定理

  1. 、离散时间系统的时域分析

系统框图与差分方程

线性常系数差分方程的求解

离散时间系统的单位样值响应

离散卷积的定义、物理意义、计算和性质

  1. 、离散时间系统的z域分析

z变换定义、收敛域,z逆变换,z变换的性质

利用z变换解差分方程

离散系统的系统函数H(z)的定义,系统函数的零极点分布对系统的时域特性、因果特性、稳定性以及频率响应特性的影响

  1. 、系统的结构图

信号流图和梅森增益公式,系统结构的直接型、串联型和并联型表示

  1. 、系统的状态变量分析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连续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求解

离散时间系统状态方程的建立

三、试题结构 总分:150分

题型:填空、判断、选择、画图、计算、证明等

821设计基础

一、考试目的

 设计基础主要考察考生艺术设计思维能力、构形能力、设计的程序及方法,同时考察设计中的创新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设计审美和表达能力,这些课程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方法与程序》等。

二、考试内容
     1、分析题:能够对设计作品的进行分析、评价,包括功能细节、造型细节、结构细节、人机关系做出简单的分析和判断。

2创题:设计思维的流畅性、新颖性:包括寓意文字设计、图形发想等。如给出一段语言,你用图形或符号进行表现。要求看图写出你对图的理解

如由圆形你写出与圆形有关的东西,给出平面图,画出符合所给图形的立体图若干,用结构素描的方法画出其中一个的立体结构图,和表现质感的效果图。
      3、设计题:掌握创新设计程序与方法,完成一件或系列作品的设计。要求进行设计分析,确定设计理念与设计定位、画出构思草图及效果表现图,并进行必要的说明。

三、试题结构

1、各部分内容的考试比例

  1)构成基础 80分

  2)创新设计 70分

    2、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150分。

3卷方式:闭卷笔试(所带用具:彩色颜色、彩色铅笔或彩色马克笔一套、效果图表现工具一套)。

 

824大众文化与网络传播

一、考试要求

      要求考生系统掌握大众文化研究和网络传播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关注传播实践,能够灵活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二、考试内容

1、文化   2、大众文化    3、精英文化    4、主流文化   5、亚文化    6、消费文化

7、网络文化   8、大众文化的理论流派及代表人物、观点    9、大众文化热点现象及其分析

10、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11、文化强国及文化软实力    12、网络时代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13、网络文化的各种类型与表现形式    14、网络文化的各种热点问题与现象

15、网络文化的建设与管理    16、网络文化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7、网络传播的各种类型及平台    18、网络传播的新技术   19、网络传播的新特点、新形式

20、移动互联网的概念、特征及发展现状   21、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行为及影响

22、新媒体的各种类型及传播特点    23、自媒体的特点、形态及发展现状、趋势

24、媒介融合的现状、路径及存在的问题、对策   25、媒介素养的概念、理论及提升策略

26、网络伦理的现状、热点事件及建设思路    27、网络政治参与的表现、热点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28、网络舆论的现状、问题、传播规律及引导策略    29、网络社交的类型、特征及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30、网络传播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

三、试题类型

1、考试时间3小时,满分为150分。

2、题目类型:概念题,简答题,论述题。





  • 联系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招聘信息
  • 7x24小时值班电话:
    13264133280 赵老师
    13426091817 陈老师
    13120376602 张老师
    京ICP备10000343号

  • 关注艺术设计考研网
  •  
    在线咨询
    Copyright©2013-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设计考研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