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设计考研网 梦想清华-2015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考研录取报告和分析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5NDM0MDcy.html
梦想清华-2014清美考研清美交叉学科交互方向研究生王莉媛考研经验分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wNzUyOTA0.html?from=s1.8-1-1.2
梦想清华-2015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动画专业研究生魏尧考研经验分享
http://v.youku.com/v_show/id_XOTUwNjc2MzIw.html?from=s1.8-1-1.2
在这里,我想要分享的是我自身考研路上一个关键但很多同学都会犯的错误。我今年终于如愿以偿了,但我不是第一年考研,也不是第二年考研了,相信很多人考研三年四年甚至于八年的,但这不是感人的持之以恒的故事,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考研路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一个对专业选择的问题,在我的身上体现的便是淋漓尽致。
第一年考研,2013年。我还是大四的学生,抱着我是应届我傲娇的心态来了一年,当时不了解美院工艺美术的招生人数和复试比例,考完之后,差了十几分,暗暗觉得第一年嘛,表现得还可以嘛。我还有时间可以准备下一次的考试,一定没有问题的。
第二年考研,2014年。我毕业第一年,我觉得考试的东西我都已经学过一遍了因此不用太过紧张,手绘依然傻到不晓得报班让别人给把把关,这年总分314,工艺美术分数线330,又与之失之交臂。
经历的这两次的挫败,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我对清华学术氛围以及索要考的内容的熟悉,坏处应该是大于好处的,两次的失利,会让自己慢慢地开始怀疑自己,这是一场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心理的较量。所以,在暑期的时候我找了很多师兄师姐聊天,想要尽可能得了解到清华美院各个专业的招生情况和师兄学姐们的就业、发展方向。其中我了解了工艺美术(漆器)、工业设计和视觉传达几个比较靠近自己理想的专业。
工艺美术招的人数很少,每年的分数都比较高,在14年是330,而我当时的分数是314,所以再考得话是有希望上,但是结果很难讲,因为工艺美术在14年的时候招了两个学硕两个专硕,这算是扩招了一倍,那么在15年的时候就很难讲了,因为复试线有逐年增高的态势,果然,15年的线出了之后惊诧了许多人,15年工艺美术的线为360,进复试的只有三个人,四个专业方向只有两个名额,也就是无论报考专硕还是学硕,对于考生来说,便是在杀场上拼战一个名额,毫升残忍。
工业设计招的人数相对于工艺美术算比较多了,但是有10个左右的名额,老师会选择性的招生,在14年的时候只招收了5个学生,跨专业的话,因为我没有工业相关的作品,这是一个很大的难点。还有一个问题,便是我了解到的清华的工业设计,所做的工作和学习方式跟我的想想完全不一样,我以为会有浓重的手工匠人的精神在里面,但是学生们可能在电脑上建模更多,动手做更少,甚至有的时候设计出来一款产品造型的时候,还是不知道它做出来之后拿在手里面的感受。所以我认为工业设计对我来说,如果要选择跨专业的话,也是有很大的问题在的。
视觉传达的话,在14年的时候深圳研究生院第一次扩招,在15年应该也是不会例外的,在14年专硕加普硕的名额有15个,相对来说,竞争压力会小很多。况且自己本科学习的专业就是艺术设计,所以会相对得心应手很多。
第三年考研,我毕业的第二年,我还是经过慎重的考虑之后选择了视觉传达专业 。对我来讲,我可以保持着手工业者的执着来做一行爱一行,对纸张的爱,对手工造物的爱,让我在专业的选择的时候没有遇到太大的障碍,因为我觉得艺术相通,无论我学什么,我就属于设计圈子,做着设计的事情,我们都需要一个平台,然后驶向不同方向的远方。
所以我想说的是,不要在考研的路上走太大的弯路,从一开始专业的选择,便是考研准备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希望大家在考研中走好自己的路!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报名热线:400-040-6600 010-57116950
手机专线:陈老师13426091817 赵老师13264133280张老师 13120376602
QQ咨询:1054309811 408266659 2248203920 2748087274
梦想清华微信咨询号码:mengxiangqinghua1
梦想清华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号码: mengxiangqinghua
2016年清美考研网络课程QQ群 :302262381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设计考研网“梦想清华”清美考研培训研究中心
清华美院考研官方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qingmeikaoyan
中国艺术设计考研网官网 www.adkaoyan.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保福寺桥南(清华东门南1000米)恒兴大厦10层E
Copyright©2006-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艺术设计考研网 梦想清华清华美院考研教学与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